中国经济能超过美国吗? - 资本家

中国经济能超过美国吗?

易富贤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资深科学家,­­­­­作家。他2019年发表标题为“比日本还糟:中国迫在眉睫的人口危机将如何毁灭其经济梦想”。

­­­­­易富贤认为,美中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,是错误的人口数据导致的战略误判。记者对易富贤进行了专访,请他就中国人口真相与经济实力之间的因果及其与美国的关系专访。

记者:您提出,美国夸大了中国的威胁,为什么呢?

易:我其实研究中美关系10多年了,这个关于中国“非威胁论”的观点,在我的《大国空巢》2007年在香港出第一版时就存在了。那时,中国经济长期以10%的速度增长,人们整体的思路是中国经济很快将超过美国。2011年时,主流甚至认为,20年之后的2032年,中国经济将是美国的两倍。当时国内很兴奋,认为中国正在崛起成为世界第一。

我以为,中国是日本式短跑,就像韩国和台湾一样,而美国是长跑。短跑速度暂时超过长跑的不奇怪,但短跑要一直保持高速是不可能的。何况中国人口结构急剧老化,劳动力在2013、14年就开始减少,而美国劳动力到2050年都不会减少。

记者:您说,“中国经济不会超过美国”,您的底气从哪里来?

易:记得2016年我到中国参加博鳌论坛时说,中国经济不可能超过美国,估计这话被解读为我在唱衰中国,于是我被封杀了。当时中国舆论场是一片“厉害了,我的国”的欢呼声。

说到底气,我一直以为,社会经济的主体是人口,有了人口才有生产、消费和创新等一系列经济活动。中国崛起是靠人口。79年改革开放,80年的人口中位年龄只有22岁,美国当时是30岁,中国经济只要稍微顺应规律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成就,事实也是如此。那时候是一个青年的中国对一个迈入中年的美国,两国经济差距不断缩小是必然的。但是,中国的劳动力2014年左右开始下降,中位年龄2018年之前已经超过美国,现在是42岁,而美国是38岁。如果中国稳定住1.2的生育率(每位育龄妇女一生平均生育1.2个孩子),到2035年,中国的中位年龄为49岁,而美国是42岁;2050年中国将达到56岁以上,美国是44岁。这里可以看到,美中两国各自的可持续性究竟谁占优势。

我认为,大概在2030-35年,中国人口数据的各方面都将逊色于美国,意味着经济增长速度在2035年左右开始低于美国。

记者:前几天,英国一个智库“经济和商业研究中心”(CEBR)说,2028年中国经济体量会超过美国,获得媒体和一些专家的赞同;此外,还有预测说,中国人均GDP今后将达到美国的50%,甚至是70%。您怎么看?

易:我认为不可能。要实现经济总体量2028年超越美国,意味着未来几年中国年经济增长率要超过7%。事实上,中国最多在2021年由于疫情后复苏反弹,可能超过7%,其他没有一年能够超过这个数。

我在2000年代说过,2012年将是中国人口的拐点,也是经济的拐点,就是经济增长将开始减缓。当时没有人相信。果然,2012年,中国经济从2011年的9.6%开始回落,一直滑到2019年的6.1%。这方面,投资界只看一两年的数据,我会看十多年的。

至于他们对人均GDP的预测,我也不赞同。中国目前人均GDP相当于美国的六分之一,没有可能攀升到美国的一半甚至更高。日本1995年的人均GDP曾经是美国的1.5倍,现在2020年已经降到61%,今后很有可能低于美国的40%。韩国和台湾,以前与美国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,但是2011年后,台湾人均GDP定格在美国的42%不动了;韩国2011年左右到美国的50%左右,也徘徊不前了。这些地方的人均收入水平可能会继续降到低于美国的30%。欧盟2008年是美国的76%,现在是53%;德国是欧洲的翘楚,人均在2008年曾是美国的94%,但是,2020年降到71%;意大利2008年是美国的84%,2019年降到51%;还有葡萄牙、希腊都是同样的问题。这仅仅是几个例子。

记者:这些国家或实体都落入类似的模型中,就是从追赶美国到丧失马力,再与美国拉开距离,为什么有这样的雷同现象呢?中国是否也会跌入这个模型?

易:老龄化是最大问题。欧洲、日本等世界各国,都是因为这个问题与美国的差距才开始越来越大。这些国家曾经跨过了中等收入陷阱,但由于落入老龄化陷阱,又重新回到中等收入陷阱。我一直打比方说,没有医生诊断病人死于年老,而是说死于各种病症,像心脏,癌症,肥胖等等;德国、日本被看出一个有癌症一个得了中风,其实根本原因还是老龄化。

中国生育率1991年已经低于美国,2000年比日本、德国、希腊、葡萄牙、意大利还低,今后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比这些国家还严重。所以,人均GDP不可能达到美国的50%。

老龄化对中国是一头灰犀牛;而新冠疫情对美国是黑天鹅,一年即逝。灰犀牛是漫长的,不可能逃过的。现在美国遭遇黑天鹅,很多亲中派大呼中国制度优越,但其实只是中国暂时获得短跑优势。人口老化,消费力下降,经济下降,创新力下降,劳动力减少,制造业衰落,这是中国的大方向。

记者:您的意思是,人口因素决定中国昨天的崛起,今天的转折和明天的走势,那么在这场博弈中,您对美国的人口状况有怎样的观察呢?

易:美国生育率一百多年来一直高于英法等欧洲主要大国,几十年来在发达国家里也是最高的。二战之后,欧洲和美国都出现了婴儿潮,但美国的高峰更高,这对美国后来几十年的发展极为关键。

美国60年代开始生育率一度下降,直到1976年仅剩1.74,比欧洲还低。如果按照那个趋势,美国现在已经衰退了。不过,此后美国开始鼓励生育,尤其里根上台后出台一系列政策,使得生育率回升到1989的2.0, 到2007年一直保持在2.1左右。相比之下,欧盟从76年的2.06滑落到1989年的1.65,再到2007的1.51。2005年,亚洲的日本也下降到1.26。在美欧日这个板块中,美国是最高的。

不过,美国占优势的人口,最近十来年在下滑,现在已经降到了1.65。估计,美国今后一段时间会维持在1.5,因此也会衰落,这是美国需要警惕和防范的。

你提到人工智能、机器人在创造财富方面的作用,我认为,机器人的确可以从事生产,但是他们不消费呀;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。减少消费就会减少需求、减少进一步创新的可能。而且,人工智能仅仅是实现从1到N的创新,只有人力资本才能进行从0到1的创新。

说到美中两国,我认为,美中之间存在诸多问题,但恶化的导火线--贸易逆差就是来源于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。独生子女的上一代劳动力充足,大量生产,而独生子女一代消费买单量萎缩,产品过剩需大量出口,致使美国进多出少,还赔掉了自己的制造业。

记者:如果回望过去,您如何评价曾经做出过的种种预测?

易:美国方面,我曾经预测德州会崛起,中西部五大湖地区会衰落,现在正在成为现实。

美国“国会及行政当局中国委员会”的报告每期都引用我的文章;美国国会“中国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”也引用我的文章。不过,不知道他们是否重视(笑)。

中国方面,我2000年后写过一篇文章,指出中国东北会衰退;2005年前后发表很多文章,认定中国经济中心会从东、北往西、南转移,应该是七世纪唐朝以来的最大转移。我这么预测的主要根据是人口。中国生育率是南高北低,西高东低。东北最低,西南最高,意味着东北衰退,西南崛起。现在看来果然如此,该崛起的、该衰落的都出现了。

中国东北1980年GDP占全国13.7%,2020为5%。中国经济中心在2006年左右开始往西往南转移。

上一篇 赵婷:亚裔女性导演创造的金球奖历史到底该不该打新冠病毒疫苗? 下一篇